确诊丨经典病例82胃血管球瘤1例,

一、患者信息及影像

患者:男性,67岁。

主诉:中上腹疼痛伴呃逆三月余。

现病史:三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中上腹疼痛,阵发性,持续一小时左右,无腰背部放射,与进食无明显关系;同时伴有呃逆,进食后加重,口腔异味,无恶心呕吐,无腹胀腹泻,无里急后重,无呕血黑便,无头晕心慌。胃镜示‘胃角中央处见1处0.6cm的较深溃疡’,诊断为慢性浅表-萎缩性胃炎伴糜烂,胃角活检示慢性轻度非萎缩性胃炎,个别腺体不完全性小肠化生,AB(+),PAS(+),HID(-)。现为进一步诊断治疗,门诊拟诊“胃角占位”收治入院。追问病史,患者胃溃疡病史二十余年,中上腹隐痛,具体服用药物不详。自发病以来,患者神清精神可,食欲可,食量小,大小便无殊,睡眠可,体重无明显变化。

既往史:II型糖尿病二十余年,混合优泌灵早晚18U-16U控制可;肝血管瘤一年余;否认高血压、冠心病等疾病史;否认手术外伤史;否认输血史,否认食物、药物过敏史。

体格检查:体温:37.0℃脉搏:82次/分呼吸:20次/分血压:/61mmHg

一般情况:全腹平坦,未见腹壁静脉,腹式呼吸,胃肠蠕动波未见,无肠型,右上腹陈旧性手术瘢痕。腹肌软,无压痛,无反跳痛,肝脾肋下未及,未及肿块。无移动性浊音,无肾区扣击痛,无肝区叩击痛。肠鸣音正常。

实验室检查: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,淋巴细胞比值降低,生化指标无明显异常,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升高。

超声:

胃镜:示胃角中央处见1处0.6cm的较深溃疡,诊断“慢性浅表-萎缩性胃炎伴糜烂”,胃角活检示“慢性轻度非萎缩性胃炎,个别腺体不完全性小肠化生,AB(+),PAS(+),HID(-)”。

肝胆胰脾肾超声检查:胆囊切除术后肝脾肾未见明显异常。

CT/MRI扫描:腹部CT增强检查:胃体小弯侧粘膜下占位,建议进一步检查。

诊断意见:胃黏膜下占位,考虑血管球瘤?间质瘤?神经鞘瘤?

CT检查扫描信息:GE64排多层螺旋CT,电流:自动mA,电压:KV,层厚3.75mm,层间距1.5mm,仰卧位,扫描范围自膈顶至髂前上嵴水平,窗宽HU,窗位40HU,MIP,MPVR,重建。对比剂:ml注射速率:3ml/s(见图1~6)

二、病例问答挑战

答案分割线

问题一解读

答案:B

问题2:病灶的强化方式如何?(单选)

A病灶强化不明显

B病灶呈“快进快出”强化

C病灶呈渐进性强化

D病灶呈延迟强化

答案分割线

问题二解读

答案:C

问题3:根据以上临床资料及CT表现特点,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?(单选)

A胃血管球瘤

B胃间质瘤

C神经鞘瘤

D胃癌

答案分割线

问题三解读

答案:A

三、诊断分析思路

1病灶部位及形态

1.强化程度;

2.可能来源;

3.周围脂肪间隙及淋巴结情况。

2主要诊断征象和依据

1.病灶位于黏膜下;

2.病灶形态近似类圆形,边界尚可,未见明显包膜样强化;

3.病灶呈渐进性、填充样强化;

3病理结果

大体观:结节样物一枚,大小3*2*1cm,带少量胃粘膜,范围约4*0.3*0.3cm,布满缝钉,肿块切面灰白,质中。

镜下示:肿瘤组织呈分叶结节状,形态一致的肿瘤细胞围绕血管生长或成片排列,细胞小多边形,胞浆透亮,核圆形、卵圆形,大小较一致,无明显异型。

免疫组织化学:为I14-肿瘤细胞CD34(血管+)、CD31(血管+)、Vimentin(+)、SMA(+/-)、Desmin(少量细胞+)、NSE(+/-)、SYN(-/+),MIB-1(1%+),其余CHG、CD56、Calponin、DOG-1、CD、AE1/AE3均为阴性。

病理诊断:胃血管球瘤,肿瘤无包膜,切缘未见肿瘤。(见图7~8)

四、诊断与鉴别诊断

1主要鉴别诊断

1.胃间质瘤(图9、10):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,好发于胃体及胃底,多表现为黏膜下软组织肿块,向胃腔内生长,呈圆形或类圆形,病灶较小时密度较均匀,增强后动脉期轻度较均匀强化,门静脉期持续性较均匀强化。但胃间质瘤血供丰富,较大时可出现囊变、坏死及钙化,增强CT扫描表现为不均匀的中度强化,且门静脉期强化更显著,肿瘤较大、坏死较多、分叶状改变常常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高。

2.胃神经鞘瘤(图11、12):为少见的胃部肿瘤,起源于胃部肌间神经丛神经鞘的雪旺氏细胞,发生率低,多为良性病变,男性较女性多发,40岁以上多发,恶性较为罕见。缺乏临床特异性。病变好发于胃体,其次是胃底,胃窦部少见,肿瘤内部囊变比较明显,CT表现平扫为低于肌肉密度的肿块影,这主要是神经组织内脂量较高之故,CT值30~50HU,呈等、低密度,少有出血、坏死及囊变,增强扫描,病灶多呈轻~中度不均匀强化,其强化除与血供有关外,更与富细胞区的特性密切相关。但其在影像表现上缺乏一定的特异性,因此部分病灶光从影像上鉴别有一定的困难。

病例供稿:上海交通大医院张欢教授

专家点评

本病例患者老年男性,胃镜及CT扫描均显示胃黏膜下的占位性病变,胃血管球瘤、胃间质瘤、胃平滑肌瘤及胃神经鞘瘤等均为胃黏膜下病变,且形态多为类圆形,因此没有明显的特征性。但此病例的强化特点为填充式强化,且强化明显,与典型的其他胃黏膜下肿瘤的强化方式不同,胃间质瘤为渐进性较均匀的强化,病灶内出现坏死、囊变时可表现为病灶内散在的斑片欠强化区,但不会出现填充式强化;部分神经鞘瘤还可见小溃疡,形成“凹陷征”。

回顾性分析CT图像,发现此病例虽然明显强化,但边缘未见明显的包膜样强化,术后病理也证实了病灶无包膜,这也与胃间质瘤及胃神经鞘瘤有包膜的特点不相符,本病例没有MRI图像,若MRI在T2上呈明显高信号,也有助于诊断。

血管球瘤(glomustumor,GT)是发生在血管球细胞的一类少见的非上皮类良性肿瘤,常见于四肢末端,也可发生于鼻、咽、骶尾等处,发生于胃壁的血管球瘤极为罕见。胃血管球瘤是少见的粘膜下病变。大多位于胃窦或胃大弯侧,肿块位于胃壁内,可突出于粘膜表面或浆膜面。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,多有包膜,球形或结节状,切面灰白或棕褐色。常有出血,部分呈海绵状。镜下观肿瘤呈分叶状,瘤组织被周围纤维组织或平滑肌细胞分隔包绕,结节周围多有扩张的静脉。瘤组织内血管丰富,血管周围肿瘤细胞大小一致,圆形或卵圆形,胞浆淡伊红色,透亮。包膜较清楚,核位于中央,圆形,染色质纤细,核仁模糊,核分裂相罕见。

临床上胃血管球瘤无特异性症状,最常见的症状是上消化道出血和上腹部疼痛,少数可有胃区不适,也有常规体检中偶然发现。影像学检查包括胃镜、超声内镜、胃肠道气钡双对比造影、CT及MRI检查等,其中以CT检查最具有特征性,有助于诊断。CT多表现为胃窦部黏膜下软组织肿块影,边缘光滑,边界清晰,基地稍宽,有包膜,粘膜面常完整,偶尔肿块内部可见钙化点,肿块平扫CT值约30~40HU,增强后表现为动脉期肿瘤呈边缘明显强化或显著均匀强化,门静脉期肿瘤持续均匀强化;延迟期扫描肿瘤与肝脏等密度,测量各期CT值,CT增强曲线与下腔静脉、门静脉,甚至降主动脉一致,提示其属于血管性病变。以上表现有助于与其它粘膜下病变,如平滑肌瘤、脂肪瘤、纤维瘤等鉴别。

点评专家:上海交通大医院严福华教授

参考文献:

1.HuSD,HuDM,HuangW,ChenKM,SongQ.Computedtomographyand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gastricglomustumors.Journalofdigestivediseases.;15(9):-82.

2.YangHK,KimYH,LeeYJ,etal.Leiomyomasinthegastriccardia:CTfindingsanddifferentiationfrom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.Europeanjournalofradiology.;84(9):-.

3.PinaikulS,WoodtichartpreechaP,KanngurnS,LeelakiatpaiboonS.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(GIST)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19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
北京白癜风治疗一般需要多少钱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zqbpn.com//zcmbhl/9600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